今天差點忙瘋了…
學校訂的貨突槌了…
匆匆忙的在農場離開
趕著去追貨…
- Mar 06 Mon 2006 16:32
『趕』言
- Mar 05 Sun 2006 15:29
【社論】《星期專論》泛藍縣市的選民豈是二等國民
社論】
《星期專論》泛藍縣市的選民豈是二等國民
陳芳明
在公投的議題上,國親聯盟的立場一變再變。泛藍從最初堅決反對公投的主張,到終於被迫支持公投立法,前後竟然不到半年的時間。這種瞬息萬變的搖擺態度,毫無邏輯思考可言,已成為台灣國會史上罕見的可笑表演。
泛藍當初反對公投,是為了維護台灣社會的安全嗎?不是。他們害怕的是,直接民主極有可能分散國會多數的立法權。然而,他們不久卻又轉而支持公投立法,這是為了尊重台灣人民的公民權嗎?不是。他們恐懼的是,反公投會使泛藍在總統選舉中失去大量的選票。國親聯盟從反對到支持的轉變,並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完全是以政黨利益為考量。
- Mar 05 Sun 2006 15:22
【社論】動盪年代的經濟預測別信以為真
動盪年代的經濟預測別信以為真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布最新經濟預測,認為今年台灣的經濟表現將優於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四點二五。然而,在國際油價盤旋高檔、禽流感危機未除、全球升息風潮未止、國內卡債風暴狂吹及民間投資停滯等種種不利變數下,大家實在很難認同主計處的預測,也不知主計處的信心何來,何以與民眾的生活感受愈離愈遠。
一個更增疑惑的數字是,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原本「保四」失敗,但主計處最新修正發布的統計,竟一舉將去年經濟成長率調高零點三個百分點,聲稱已達百分之四點一。這個像是給已黯然下台的謝內閣的遲來肯定,其實是因為採用新版的國民經濟會計制度,調整了一些新型態經濟行為對經濟的影響,並修正了貿易統計方式,將復運進出口納入,以致去年第四季貿易表現超乎預期的好。於是,主計處去年十一月時原本預估去年貿易順差不到五十億美元,最近修正後竟暴增為一百五十八億美元,在外國淨需求大幅擴大外,自然拉高了經濟成長率。
從同基比較的統計概念來說,絕對規模可能擴增,但相對的成長不會因修正而大幅更動。只不過,這種「苦日子不再」及「好日子將至」的經濟預測,似近乎粉飾太平;但對照當前薪資漲不動、物價節節高、雙卡風暴引發多起自殺、犯罪社會案件及投資意願遲滯的情勢,實在很難說服民眾接受。既起不了激勵信心作用,還可能鬆懈政府的戒心,這其實不是件好事。
經濟預測摸不透民眾的經濟生活,是因為我們處於一個動盪的年代。近幾年來經濟預測與實際表現的落差擴大,與突發經濟變數愈來愈多有關。例如一九九七的亞洲金融風暴、一九九九的九二一大地震、二○○一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二○○三的SARS疫情及至去年的國際油價飆漲等,都直接改變當年經濟運行的軌道;陳水扁總統春節期間無預警提出的廢統論,無疑將是影響今年經濟表現的最新變數,兩岸局勢若因此而出現劇烈波動,造成股市下跌、資金外逃、投資抽腿、消費緊縮,經濟成長率少不得要大幅下修,然則,這些經濟預測還有什麼意義?
最近以來頻繁的統計方法修正更顯示,在經濟結構快速轉變及全球化後,經濟行為的態樣及交互影響過程可能已出現根本性改變,使得既有的經濟預測模型愈來愈難描繪經濟的真貌。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最新統計就發現,支撐全球經濟需求的消費主力,正從歐美向新興市場移動,去年新興市場國家的進口額已占全球的四成,是一九九○全球化大潮初現時的四倍,這意謂向來以美國為重心的經濟預測,已有必要增加對新興市場的研究與分額。
民眾無法感受到經濟預測提供的成長信心,亦與今年「外熱,內冷」的成長結構有關。按照主計處的估測,今年經濟成長主要是靠外需擴張;而代表國內需求的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今年預估增幅都低於經濟成長率。前者是因為卡債風暴導致消費信用緊縮,影響民間消費二百億元;後者則是因為多項大型公共建設進入尾聲及中小型企業投資未見起色,成長幾近停滯。先不論外熱能否實現,當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外需,將會加大經濟與國際情勢變化的連動性,進而升高動盪的風險;這意謂今年台灣經濟將因缺乏內需的緩衝而變得更不穩定。
至於今年外貿情勢,恐亦非這般樂觀。首先,今年世界經濟將持續面對高油價的干擾;相對的,全球利率回升的經濟緊縮效果將日漸明顯,美國房地產泡沫及雙赤字問題依然是困擾著經濟學家的經濟難題,都會限制需求升溫的力道;加以歐美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漸成氣候,貿易摩擦日增,國際貿易能否延續去年底的暢旺勢頭,目前是走一步看一步。「外熱」尚有變數,「內冷」卻似已成定局,今年經濟想要比去年好,主計處會不會言之過早了?
- Mar 05 Sun 2006 15:16
【社論】美國的耳光
美國的耳光
勝利的振奮,持續不到三天,就挨了美國一記大耳光。三天狂喜,換來難堪的羞辱,當阿扁摸著自己發燙的臉頰,不妨再問自己一次:「難道阿扁錯了嗎?」
國統會還在不在?台灣人民也很想知道。但扁政府官員卻只是拈花微笑,答一句中文配一句英文,作奧妙虛無狀。現在,美國以近乎拷打的方式要扁政府老實回答,阿扁要怎麼說?
國安官員說,如果政府回頭承認國統會還在,那過去這一個月豈不是「白搞」?不幸,情況確乎如此。陳水扁把自己束諸高閣且承諾不會廢除的「兩統」端出來聲明廢掉,根本就是庸人自擾。現在衝過頭,被要求退回去,還挨了一耳光,這不是白搞是什麼?
以為拗一個月,就可以把自己變成台獨超人,阿扁還真以為「廢統」是治療政治跛腳症的仙丹吧!沒錯,在每逢統獨論戰必發燒的台灣,「廢統」這帖政治春藥倒足足讓阿扁重振了一個月的雄風;可惜一遇到美國,藥效全都退光了。全球化的時代,誰能關起門來做皇帝?
有人說,美國的耳光,讓總統難堪,台灣百姓也無光。但阿扁總統在操弄廢統時,什麼時候尊重過台灣人民的感受?美國現在要求我方確認「終統非廢統」,依慣例,阿扁還是會先躲個幾天,避避風頭,把壓力留給其他人去承擔。光榮自己獨享,責任別人代受,這不是他一向的作風嗎?
以扁政府硬拗的本事,要「毫不含糊地」確認終統不是廢統,也未必辦不到。對內一套,對外一套,是他不變的手法。
【2006/03/05 聯合報】 @ http://udn.com
- Mar 05 Sun 2006 15:08
【社論】全民節約用水 共渡缺水難關
全民節約用水 共渡缺水難關
久旱不雨,全國大鬧水荒,許多水庫的水位都快到達嚴重下限,而供應大台北地區民眾用水的翡翠水庫,更是創下運轉以來的最低水位,一場空前的旱災正在形成、肆虐之中。為因應此一天災,行政院於
行政院組成中央級抗旱應變中心, 並立即採取第一階段限水措施,雖然會造成某些行業與民眾的不便與營業損失,但為確保民生、工業用水供應無虞,全國民眾應當共體時艱,全力支持政府的措施,並且從自身做起,切實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以渡過缺水的危機。事實上,此次缺水不但引發民眾恐慌,甚至因為憂慮一些需水量極大的特定產業如TFT–LCD、半導體將受到影響,一度還造成股市重挫,可見缺水問題的嚴重性。然而,當前的缺水固然是一場危機,但是政府與國人若能藉此省思,包括政策面的水價、水資源配置、水利開發的檢討,執行面的增加開發水源工程,如水 庫、攔河堰、地下水井、相關淨水配水管線與海水淡化等,以及生活面的調整,例如採行工業用水回收、農業節水、生活用水節水、降低自來水管線的漏水等,真正落實節約用水的觀念,多管齊下,必可化危機為轉機,未來縱有水荒再現,也可因應得宜,不再陷入左支右絀、步調凌亂的窘境與恐慌。
其實,這次旱象所反映的一個嚴 重問題,就是民眾並沒有養成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心理上似乎認為台灣是一個雨量充沛,不會缺水的島嶼。而政府即使對缺水的問題有所體認,但在政策面與執行上卻沒有建立配套的制度與措施,以致寶貴的水資源平常就這麼不經意的浪費掉了。台灣其實是一個缺水的島嶼,在全球缺水排行榜中排名第十八位。台灣並非雨量不足,平均每年降雨量約為造成「無雨成旱、一雨成災」與「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自然災變。
台灣先天上既是個缺水的國家,就應該 將之落實在政策、執行與生活上,不能完全無視於大自然環境的侷限,以不負責任的態度與老天爺對賭。在此,我們願意提出幾個問題來探討。首先是水資源的配置狀況,目前水權的分配,農業用水的比率高達七十五點七一%,其次是生活用水十五點一%,以及工業用水九點一九%。如此的配置比率,坦白說,並不恰當。台灣早已不是農業國家,而是以製造業、服務業為主。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只有二%,製造業產值占三十二%,服務業為六十六%,而竹科為六千億元、桃園七大工業區則達一兆一千億元,台灣缺水不但影響股市,也引起國外廠商的關切,可見為了維繫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工業用水之確保,乃是政府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否則一旦製造業因為缺水而停產,台灣所蒙受的損失,將難以估計,勢必造成可怕的經濟劫難。而政府現在除了採取休耕的方式亡羊補牢,充分供應工業用水,也應徹底檢討水權結構,以符合國內產業生態與經濟效益。
其次,政府應該解決自來水老舊管線的漏水問題 。台灣已經缺水,而自來水管線的漏水問題卻非常嚴重,漏水率高達二十四點六%,全年所漏掉的水相當於兩座翡翠水庫的水量,這實在是非常可怕的數據。而以台北市為例,依台北市自來水處的統計顯示,三月份台北市配水量為八千八百一十二萬餘噸,有效水量為七十點七一%,漏水量則占二十八點二九%,換算北市每月漏水超過二千四百九十三萬餘噸。因此,只要政府解決老舊管線問題,能夠降低一半的漏水量,台灣就等於多了一座翡翠水庫,對於解決水荒,當然會有很大的助益。再者,水價也該列入檢討。為維持物價穩定,水價不必調高,但是可以採行累進費率,以及枯水期與豐水期實施不同費率。
尤要者,在開發水源上,政府的態度應該更為積極,據估計從今年到民國九十五年間,北部地區在旱象時將出現一天五十七萬噸的供水缺口,中部地區也將於民國一百年出現一天二十九萬噸的供水缺口,至於南部地區,若不興建美濃水庫,在用水持續高成長的情況下,民國一百年也將產生一天十八萬噸的供水缺口。所以在適當的地點興建水庫是解決缺水的根本途徑,是為民興利,執政者在面對地方抗爭時,應該展現大無畏的道德勇氣,絕不能基於選票的考量,短視近利,隨便做出不建水庫的承諾。
事實上,解決水荒的最重要關鍵,還是在於民眾本身。水資源非常珍貴,民眾應該抱著惜福的心態,在生活的各項細節上,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在有水時,國人都應當未雨綢繆思量無水之苦,何況現在身處缺水困境,更可以體會沒水可用的不便與痛苦。平常隨便浪費水資源,造成缺水,無疑是自作自受,受苦的將會是自己。只有民眾能夠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而政府也在政策上多所配合,台灣才能真正走出缺水的陰霾。
- Mar 05 Sun 2006 15:05
【社論】人口問題的多元性
人口問題的多元性
2005.07.31
近年來由於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人口老化,擔心青壯年人口的經濟負擔加重;使中小學校生源減少,減班廢校;讓大學招不到學生,無奈中設計退場機制。大家才注意到人口問題,於是想方設法的提出如何以金錢鼓勵生育的辦法,以為人口問題只是單純的讓國人多生孩子便可解決的問題。
其實人口問題是多元複雜且變動不定的,內容多樣,範圍廣闊,因素眾多,相互作用,且各有其重要性,都非簡單易解,立即見效。人口問題包括:
最適人口規模:目前大家擔心的是出生率下降,人口會減少。如果依這個想法,只要求提高出生率,怕人口減少,只求人口增加。從空間、資源等要素來看,能允許人口一直無限制的增加嗎?現在的人口密度已高達每平方公里六三○人,除了城市國家之外,屬全球第二位。到底我們這塊土地能容納多大的人口規模,是我們必須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平衡性比例:目前全人口的性比例,雖較以往大幅下降;但出生時性比例卻急速攀升,總人口性比例是一百零三比一百,出生時性比例高達一百一十一比一百。這是由於國人存在性別歧視,對於不被歡迎的性別,會利用人為手段,剝奪其出生機會。消除性別偏好,平衡性比例是我們必須考慮的第二個問題。
- Mar 05 Sun 2006 14:54
【社論】
政治人物應重視操守潔身自愛
最近幾位政治人物接連發生八卦新聞,成為社會大眾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在這些事件中,那些政治人物的聲譽與形象,無疑都受到極大的傷害,政治生命也面臨嚴酷考驗。但是,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宛如連續劇劇情的八卦新聞,是不是會對社會價值觀念產生負面影響?公眾人物出現行為偏差情事,是不是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示範?
就像台灣社會愈來愈多元開放一樣,近年來國內政治人物的言行也有變化多端的趨勢。按照常理,一個民主社會本來就可以容許各種差異性存在,政治人物的特殊言行未必需要大驚小怪。不過,由於我國尚未走上民主正軌,社會缺乏足夠的自我約束精神,所以這幾年來若干政治人物的言行,往往給人不敢領教之感,所謂叩應節目充斥危言聳聽就是典型的代表。最近所傳的八卦新聞如果大體屬實,那麼不論當事人現在受到何等傷害,多麼值得給予同情,至少還是應對自己的若干行為有所檢討。
民主政治原本是「民意政治」,但有些政治人物卻將之誤解為「民意代表政治」,把自己當作廣大民眾的化身,在問政態度上盛氣凌人,政府官員的任何缺失都會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其中,有些人本身的私生活比政府官員還糟,但總是嚴以待人、寬於律己,這樣下去當然會衍生各種操守問題。所謂的「知法犯法」,每每出現在民意代表身上,似乎有跡可尋。我們這麼說的用意,並非全盤否定認真問政的民代,也不是間接為有虧職守的官員護短,而是認為民意代表與政府官員同樣是領納稅人的血汗錢,除了法律的行為規範之外,也應當以同樣的標準來自我要求。
近年來,我國政壇普遍瀰漫一股討好、媚俗的風氣,有些政治人物經常以標新立異來博取特定選民的掌聲。站在政治行銷的角度,這些言行或許無可厚非,然而如果深究這類言行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其作為就頗有值得檢討的餘地了。有些熱中於政治秀的民意代表,老是喜歡演出打擊權威的戲碼,不管有沒有真憑實據也要將矛頭對準國家元首或部會首長,把自己塑造成所謂的打虎英雄。其實,這些言行對於民意代表的問政,可以說只有表演意義而沒有實質作用,但受其影響的人卻很容易養成目無尊長的心態,甚至連自己的親身父母都不放在眼裡,可謂貽患無窮。
另外,我國近年來政治發展十分快速,政黨人士的分分合合時有所聞。然而,有些人換了位子,腦筋也跟著變了,過去主張某種政策,現在完全反其道而行。例如,有些卸任政務官、在野民代,過去執政時期主張戒急用忍、根留台灣,現在成為在野黨之後,反而回過頭來嚴詞抨擊戒急用忍,還說根留台灣是鎖國政策。如果他們現在的講法是正確的,那麼過去的政策主張不是貽誤國家大計嗎?他們要抨擊自己過去執行的政策,不是應當先在國人面前懺悔致歉嗎?一個政治人物的主張儘可不同,但是連言行前後一致都做不到,其他的高談闊論還值得大家信賴嗎?
再者,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進展,言論自由愈來愈受到尊重,民意代表的言論免責權更不在話下。可惜,少數政治人物就是不珍惜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環境,披著言論自由的外衣散播不利國家安定發展的論調,一方面無所不用其極地唱衰台灣,一方面慫恿產業、資金出走,說什麼企業不去中國就會死,中國是台灣唯一的希望。甚至還有民意代表在國會殿堂充當中國的統戰工具,公然為北京推銷所謂的一中原則、一國兩制。對於絕大多數的民眾來說,這些政治人物根本沒有民意代表性可言。
還有,我國的民主選舉存有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就是面臨刑事訴訟的政治人物,為了規避判刑定讞入監服刑,往往藉由參選獲得公職人員身分來「逍遙法外」,形成所謂「當選過關」的陋習。試想,這種政治人物一旦當選,即使收押或服刑也可以利用假釋或保外就醫等名義任職,甚至以立委身分監督檢調機構、法務部長,如此一來社會價值觀念會受到何等衝擊?如果官司纏身的政治人物都起而效尤,選舉成為規避法律責任的天堂,台灣還有什麼司法正義、政治倫理可言。
長期以來,政治人物平時互相爭鋒,朝野之間更是唇槍舌劍,表面上他們都說是為民喉舌。但是,政治人物的八卦新聞也是傳聞不斷,其中某些事態嚴重到令人不得不懷疑,那些政治人物的操守究竟如何。跟一般人一樣,只要不觸犯法律,政治人物的私生活領域旁人無法干涉,但政治畢竟是公眾事務,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多與公益息息相關,近日的八卦新聞中有的顯然已經有此疑慮。因此,在立委暨縣市長選舉剛剛結束,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選舉即將展開之際,我們呼籲所有有志投身公眾事務的人,都應格外重視自己的操守,而各級政府、議會更應加緊強化自律功能。至於政治人物「知法犯法」,我們也希望檢調、司法機構,發揮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讓政治人物以身作則遵守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則。
- Mar 05 Sun 2006 13:02
【系統相關】隨插即用裝置
以前我的電腦,每回只要隨身碟一插入後,會自己抓硬體,
會出現搜尋硬體置的視窗出現
照片可以自動更名,
但是自從電腦重灌後,
- Feb 21 Tue 2006 00:13
沒有永遠對的價值觀
沒有永遠對的價值觀
朋友手拿一份報紙
說讓我做一個小小的測驗,我欣然同意了。
問題一:如果你知道有一個女人懷孕了,她已經生了八個小孩,
其中有三個耳朵聾、兩個眼睛瞎、一個智能不足,
而這女人自己又有梅毒,請問,你會建議她墮胎嗎?
我剛要回答,朋友制止了我,又問我第二個問題。
問題二:現在要選舉一名領袖,而你這一票很關鍵。
下面是關於這三位候選人的一些事實:
候選人A:
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有往來,而且會咨詢占星學家。
他有婚外情,是一個老煙槍,每天喝8─10杯的馬丁尼。
候選人B:
他過去有兩次被解雇的記錄,睡覺睡到中午才起來,
大學時吸過鴉片,而且每天傍晚會喝一夸特的威士忌。
候選人C:
他是一位受勛的戰爭英雄,素食主義者,不抽煙,
只偶爾喝一點啤酒。從沒有發生過婚外情。
請問你會在這些候選人中選哪一個?
朋友讓我把答案寫在紙上,然後告訴我說:
候選人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
候選人B是:溫斯頓‧邱吉爾,
候選人C是:亞道夫‧希特勒。
我聽了答案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朋友表情凝重地問我:
你是不是為世界人民選擇了希特勒?那你會建議這位婦女墮胎嗎?
我說:這個問題不用考慮,我們受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教育多年了,
都生那麼多歪瓜劣棗了,就別再添亂了。當然墮胎啊。
朋友說:你殺了貝多芬,她是貝多芬的母親。
我又一次吃驚地張大了嘴巴。
朋友說:嚇一跳吧?本來你認為很好很人道主義的答案,
結果卻扼殺了貝多芬、創造了希特勒?
最後朋友總結道:所以不要用既定的價值觀來思考事物。
我抓過朋友手中的報紙,原來真是一個測驗題,題目是《你的決定滅了誰》。
重要的是,不是我們在哪,而是我們要往哪走......
如果你知道往哪走,世界會為你開出一條路
帶著你的靈魂追尋美好事物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