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媽媽在門診時會問到:為什麼二歲小孩常常感冒?比較起來,二歲以前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健全,很容易被感染。疾病流行的季節如流行性感冒期,應避免帶到人多、空氣不好的公共場所。幼兒很容易被傳染到家中有哥哥或姐組上幼稚園感染到的疾病。母親自己在家照顧的幼兒,比起年紀很小就上托兒所或一位保母同時帶養許多小孩,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比較少,病程也較短。 感冒是最常見濾過性病毒的感染,年紀愈小的症狀愈嚴重,發燒也較高,表現出流鼻水、打噴嚏、輕度咳嗽、食慾不振或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以「鼻病毒」最常見,而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都是感冒的合併症。一歲半的幼兒表達能力不好,高燒不退、如果有挖耳朵和拍頭不安的動作,可能是合併了中耳炎,細心的小兒科醫師都會用耳鏡仔細的檢查,中耳炎的治療抗生素需給十天以上,防治上應幫忙或鼓勵幼兒擤鼻涕,避免幼兒躺著喝奶。 一歲半到二歲之間,合併小兒鼻竇炎不多。夜咳、慢性咳嗽是因為較微鼻竇炎的鼻涕倒流而引起的並不多見,可請小兒科醫師仔細聽診,呼吸是否有喘鳴聲,是否為氣喘。幼兒發燒畏冷、越咳越厲害或有胸痛、呼吸困難,則要考慮是否合併肺炎,在一歲半到二歲幼兒的肺炎,以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機會較大。一歲半至二歲幼兒的偏桃腺炎大部份是病毒所引起的,少數由鏈球菌引起的扁桃腺炎,絕大多數發生在三歲以上的兒童。因此幼兒感冒生病發燒有一定病程,應注意有無合併症,家長不要一味要求醫生清洗喉嚨、打消炎針,徒然增加幼兒的皮肉之苦。 有些病毒的感染,會出疹子,叫病毒疹。其中最有名的玫瑰疹,常見於六個月到二歲寶寶,而以一歲右最多,寶寶往往連續燒了三、四天,反反覆覆三十九度以上的肛溫高燒,等燒退了疹子才出現,但不會癢,約一兩天才退掉。其它的病毒疹也許燒了一、二天,或有點腹瀉,也會出一、二天不癢的疹子,也好犯在二歲以前幼兒。 庖疹性咽峽炎好犯的年齡是六個月至三歲,幼兒會突然發高燒、食慾差,卻沒有咳嗽、流鼻水感冒症狀,有些父母會誤以為長牙而忽略了。檢查咽候先有紅暈的水泡出現,直到二到三天破裂後留下白色的潰瘍,幼兒會因吞食時感到非常劇烈的疼痛而拒食並流口水。前一到四天高燒期,加強退燒處理和水份補充。至於手口足病,除了口腔有潰瘍,幼兒的手、腳、膝蓋,屁股有水泡。上述病症,一歲半的幼兒因吞食疼痛,可改以清涼鬆軟的食物,如布丁、豆花、豆腐或是冰淇淋等容易入口的食物,也能補充熟量。餵食開水、牛奶、稀飯最好也是涼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