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學期的測驗中,發現孩子的數學能力差尤其是在應用題部分,部分的孩子根本看不懂題目的意思,因此就算老師一再複習數學孩子就只對老師教過的題目會,題 目的說明方式改變孩子就錯了。我反省了好久發覺,就算我將所有的題型都講過一遍,孩子就都瞭解了嗎?我有那麼多的教學時間可以將所有的題型都教過,並且確 認孩子都會了嗎?我想這是無法做到的,一週才五堂數學課,要讓孩子瞭解課本的內容外加兩本習作,月考時還要複習,更何況面對的是三十個程度不一樣的學生, 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清楚的讓孩子看的懂題目要表達的意思。
在語文部分孩子的學習問題又出現在哪裡呢?一般的孩子在對答在講話都還不錯,作文的內容也都可以將要說的話寫出,不過將自己想說的話說出,這只是學習語文 的基本能力並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語文的學習現階段不只是要指導孩子將想說的話說出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可以將這句話說的漂亮,利用語文的方式學習不同的 表達方式。孩子在這一部份的學習就非常的缺乏,常常因為一句話不懂的如何修飾而得罪別人。如何作改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學生的字彙,讓孩子可以選擇的 字彙變多,再從學習習慣上作糾正,讓孩子試試用不一樣的說話方式來面對問題,因此字彙的增加就變的非常的重要。
在班親會的時候有提出提升孩子語文學習的計畫,不過部分的計畫都還在觀望階段,校長也詢問我多次這些計畫很好為什麼不執行,我給予校長的答案是孩子的能力 尚未到達,運作下去孩子不一定感受的到學習的快樂,相對的主動學習的習慣更不容易養成,相對的的也可能造成孩子學習的反感,如此一來就更難改變孩子在學習 上的態度。經由期中考過後的數據顯示,孩子在造樣造句、造句、改錯這一部份的題目都錯的一塌糊塗,甚至還有全部空白都不寫,連動一點頭腦去想都不願意的狀 況,老師檢討了很多次孩子仍然不會,歸咎及原因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從解釋的考試中更可以明確的觀察到,部分小朋友在第一次老師要求要回家背解釋考出來的 成績平均考十個對約兩個,經過一次罰寫後,增加到對六、七個這不是學習被動的最佳證明嗎?連續觀察兩個月都是如此狀況。有家長與我反應罰寫的次數是否可以 減少,我比較建議可以與孩子將問題的關鍵點了解清楚,孩子在第二次、第三次平均都可以對到七個以上,如果在第一次就將此作業完成背完所有解釋,不就不用罰 寫那麼多次了嗎?(更何況部分解釋加題目根本都在十個字以內),一課的解釋約十五個,隨便被個五個就可能少寫二、三十次,我想讓孩子學會面對問題尋求解決 的方法,正向的面對孩子該面對的學習壓力,才能讓孩子更快成長吧!這才是老師給予孩子學習壓力的用意,若是罰寫無法讓孩子感受到壓力迫使孩子自我反省,在 學習行為上即時做修正,那不如派回家作業就好了,因為罰寫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老師也可以將考試的時間用來進行更深入的教學。
我一直希望孩子養成自我負責的態度,包括學習的部分我希望孩子可以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不是由家長或是老師負責,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老師與家長也終究只是過 客,誰可以一直用遠保護孩子,若是將來無法保護時,孩子要怎樣去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這都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孩子的學習態度於習慣都是在小時候培養出 來的,因此當我們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學習機會再加以引導,孩子才會真正學的到屬於自己帶著走的能力,若是在學習階段我們幫孩子安排的好好的,盡力幫他解決 他需要面對的問題時,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部分會變的非常的缺乏,剛開始只會覺得孩子的學習能力變差了,但是等到孩子長大無法負荷社會上得競爭壓力時,很多的 悲劇就會因此而產生。
最近的研究報導部分都提到希望學生多動手作,而不要只會動口說,這一代的孩子接觸到大量的資訊,資訊的傳遞非常的快速,迫使孩子每天都在整理所獲得的資 訊,動手去作的部分也漸漸被剝奪,進而減少孩子許多的實作機會;還記得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老師要我背解釋、背課文因為真的很煩,沒有被還要被罰寫甚至被修 理,等到長大了才漸漸發覺他的重要性,為什麼別人寫的文章都看的懂、別人講的話也可以清楚推敲出他要表達的意思,就因為基本功已經很穩固了,這些都是之前 老師要求我們部分。學習的過程一定會有壓力,這過程中多少會遇到挫折,我從來就不贊成主動介入孩子的學習降低孩子的學習壓力,因為這對孩子來說很有可能剝 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少了一次的學習就少了一次的成長,我比較贊成使用的方式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壓力下享受學習的過程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務,因為只有 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尋找過程裡的甜蜜,孩子以後在面對問題、遭遇困難時才能用不同的眼光來處理事情,也才不會將遇到的問題與挫折當成無解題,記得前 陣子新聞常常會報導有孩子受不了壓力自殺的事件,大都是孩子把問題當成了無解題想要用死來逃避一切,這也是現代孩子面臨到的重要課題,教育部也因為如此大 力的推廣生命教育的課程,但是宣導就有用嗎?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孩子的學習需要的是親師合作,提供給孩子最有效的學習引導,黑白角色的扮演讓孩子有著做事依循的規範,讓孩子瞭解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準則,如此孩子才能適 應日後社會上有可能的壓力,這也是孩子在求學階段一直嘗試在學習的部分,因此國小階段的孩子犯錯、好玩等習慣在發展階段中都是正常的,而我們的責任除了基 本的知識教導之外,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該不該去作、會不會影響到別人等概念,引導孩子修正其行為,古人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這句話的意義,想表達的也就是這一部份的學習。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師溝通管道,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真的非常的重要,相信孩子在這當中也可以成為學習效能 最優質的受益者,讓我們一同為孩子一起努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亮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