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昨天狀況又不太好
頭暈整日,又愛生氣,莫明奇妙的發了一些小脾氣
我很擔心!現在是凌晨二點十九分,但是擔心老爸的身體真的是睡不著

上網查了一些資料,老爸除了有糖尿病的可能之外,應該要再去掛神經內科…
找的資料越多,我是越擔心

頭暈篇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分析七十五歲以上老人的就醫原因,頭暈高居第一名,國內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門診中主訴頭暈的病人同樣一籮筐。頭暈症狀可重可輕,病因有大有小,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專攻頭暈的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立奇表示,臨床上常見造成頭暈的疾病可分五大類,分別為排名第一的梅尼爾氏症,第二位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第三位的前庭神經炎,以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而偏頭痛引發的頭暈症也不少。

許立奇指出,頭暈代表的意義是人體失去平衡,也就是「視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腿部的感覺神經)及「前庭感覺系統」三者中有任一個出了狀況,或者三者配合度出現問題所致。所謂的「前庭感覺系統」包括內耳及中樞(大腦、小腦及腦幹)兩部分,絕大多數的頭暈都是源自這兩方面的問題。

例如中老年人最常見的梅尼爾氏症,就是因為內耳淋巴不正常堆積,破壞了前庭感覺系統,因而出現一陣陣的暈眩、耳鳴及聽力障礙,並常合併惡心、嘔吐、盜汗等,每次發作會持續數小時。許立奇說,治療上多半採用利尿劑及限鹽飲食,當急性發作時,可用止暈藥物,但最重要的,梅尼爾氏症容易復發,要當做慢性病持續治療。

同樣也是好發於中老年人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原因則是內耳中的微小粒子(耳石)脫落,隨著頭部姿勢改變而在內耳「遊走」,刺激內耳神經,造成陣發性短暫暈眩。通常在快速變換頭部位置(如睡覺翻身、低頭、轉頭、抬頭)時容易發作,時間不到一分鐘。

許立奇表示,這種良性陣發性暈眩,過去一般只能給予藥物,但常緩不濟急,嚴重者甚至必須手術,將耳石清除或者切斷部分神經傳導。最近兩、三年國外有醫師提倡一種「耳石歸位」復健方法,也就是以特殊手法擺動病人頭部,讓耳石沿著半規管回到原位,成功率約八到九成,雖然五年約有百分之五十的復發率,但復發時只要再以同樣方法治療即可。

許立奇開設「頭暈門診」四個月以來,以這種復健手法替廿多位病人診療,有些人一次成功,有些人可能需重複二、三次,耳石才乖乖回定位,但效果都令人滿意。他強調,患者也可以利用類似的技巧,在家中自己進行,加強效果。

此外,如果出現在感冒或病毒感染之後的頭暈,通常是前庭神經發炎引起,急性發作期約一至二天。許立奇說,這種原因的頭暈多半不需要特別治療,建議多休息、多喝水,或適情況使用止暈藥即可。

許立奇強調,頭暈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前兆」,這也是最令人擔心的,因此如果是老年人,又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中風高危險群者,除頭暈外還出現口齒不清、複視、步態不穩等,就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檢查,積極控制血壓、血糖,亦可使用防血栓藥物,以避免中風。

中醫的頭暈
 

頭暈

[概念]

頭暈是指視物昏花旋轉,如坐舟車之狀,嚴重者張目即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嘔惡,甚或仆倒。

本症在古代醫籍中有多種名稱。《素問》有"頭眩"、"掉眩"、"徇蒙招尤"之稱;《靈樞》稱"眩冒"、"目眩"、"眴仆"等;《金匱要略》有"冒眩"、"癲眩"之記載;《諸病源候論》稱"風眩";《聖惠方》稱"頭旋";《三因方》稱"眩暈";《濟生方》稱"眩運",清代以降,多稱"眩暈"或"頭暈"。

有將先眼花而致頭暈者稱"目眩";先頭暈而致眼花者稱"巔眩";頭暈重而跟前發黑者稱"眩冒"。此類命名並無本質差別,故均歸於本節討論。

[鑒別]

常見證候

風火上擾頭暈:頭暈脹痛,煩躁易怒,怒則暈痛加重,面赤耳鳴,少寐多夢,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

陰虛陽亢頭暈:頭暈,目澀,心煩失眠,多夢,或有盜汗,手足心熱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細弦。

心脾血虛頭暈:頭暈眼花,勞心太過則加重,心悸神疲,氣短乏力,失眠,納少,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

中氣不足頭暈:頭暈,喜臥,站立加重,勞力太過可致發病,倦怠懶言,少氣無力,自汗,納減便溏,舌淡脈細。

腎精不足頭暈:頭暈耳鳴,精神萎靡,記憶減退,目花,腰膝痠軟,遺精陽痿,舌瘦淡紅,脈象沉細,尺部細弱。

痰濁中阻頭暈:頭暈頭重,胸膈滿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肢體沉重,或有嗜睡,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或弦滑。

鑒別分析

風火上擾頭暈:《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本證多因平素陽盛火旺,肝陽上亢;或常有惱怒鬱懣,氣鬱化火,耗傷肝陰,以致風陽內動,風火上擾所致。《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風火擾動於上,則頭目眩暈且作脹痛;怒則肝火益熾,故頭暈頭痛加重;風火擾及心神,則煩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皆風火亢盛之徵。治宜清火熄風,平肝潛陽。方以天麻鉤藤飲。若肝膽熱甚,口鼻生瘡,小便短赤,宜清瀉肝膽之火,方用龍膽瀉肝湯。中年以上,風火眩暈,應警惕是否為中風之先兆,當及時防治。

陰虛陽亢頭暈與風火上擾頭暈:兩者皆有陽亢之象,如眩暈心煩少寐,但後者偏實,前者偏虛。陰虛陽亢者為平素腎陰不足,或熱病久病傷陰,陰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陽上亢,以陰虛為主。陰液不足,目失濡潤,故頭暈而目乾澀;腎陰不足,心腎不交則心煩失眠,寐中多夢;陰虛生內熱,故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舌紅脈細數皆陰虛內熱之象。本證以眩暈目乾,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無苔為特點。治宜養陰平肝定眩,方用菊花芍藥湯或杞菊地黃丸。

心脾血虛頭暈與中氣不足頭暈:二者皆為虛證,前者多為氣血兩虛,後者以氣虛為主。心藏神而主血脈,脾統血而藏意,凡勞心太過,思慮無窮,皆可傷及心脾,耗損氣血;或大病大失血之後,亦令氣血不足。如"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漏產後亡陰,……此眩暈生於血虛也。"氣血虧耗不能上榮頭目,故頭暈目花;血虛,則心悸神疲,難於入寐,面色無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頭暈每遇勞心太過而加劇。治宜補氣血,益心脾。方用歸脾湯為治。中氣不足頭暈,多無失血,常由過度勞力,元氣受傷;或平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如《靈樞.口問》所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氣虛清陽不升,則頭暈耳鳴,頭傾喜臥,倦怠懶言,少氣無力,納減便溏。治宜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腎精不足頭暈:腎藏精生髓,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或年老腎氣衰弱,或房勞過度,腎精虧耗。腦為髓之海,腎精虧耗則髓海不足,故見頭暈。《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頭暈經久難癒,且有神疲健忘,耳鳴目花,腰腿痠軟,遺精陽痿,尺脈細弱等腎虛之象。其與陰虛火旺頭暈不同者,本證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等陰虛火旺之象不顯著;其與中氣不足頭暈之區別,在於本證有腰痠腿軟,遺精陽痿等腎虛之徵。本證治宜補腎填精,方用左歸丸主治。若腎中元陽不足,兼有畏寒肢冷,舌淡脈沉微者,應溫補腎陽,方用右歸丸主治。

痰濁中阻頭暈:由於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榖精微運化失常,濕聚生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頭暈嗜睡,且感沉重。如《丹溪心法.頭眩》說:"無痰則不作眩。"痰濕停滯胸脘,氣機不利,則滿悶嘔惡,不思飲食;身重、苔膩,脈滑皆痰濕之象。治宜祛痰化濕,方以半夏白朮天麻湯為主;若兼見頭目脹痛,口苦心煩,苔黃膩,脈滑數,為痰鬱化熱,應清熱化痰,方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

總之,頭暈一症,屬虛者多,屬實者少。如風火上擾頭暈,雖為實證,往往伴有陰傷,可於清熱熄風之中兼以養陰,不可概用苦寒清瀉。痰濁中阻頭暈屬於實證,眩暈程度較重,伴有惡心嘔吐,易與其他各證鑒別。

此外,頭部外傷,傷及腦髓,雖經診治,往往遺留頭暈之後遺症,臨床可在上述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至於乘坐舟車時頭暈嘔吐者,稱為"暈車"、"暈船",不治可癒或服止暈藥則止。

[文獻別錄]

《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

《靈樞.大惑論》:"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髓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景岳全書.眩運》:"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

《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肝風內沸,劫爍津液,頭暈,喉舌乾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亮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