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感想:最近的我,就常有很深的感觸 ,陷入莫名的恐慌,加上妹妹的第三名事件影響,我反而覺得升學率的提高,是否也是在負向的教導這些七年級世代的小朋友,以讀書來逃避就業…
我不懂,看到這些事情,我慌了,也亂了。
 

下流社會—中產階級蒸發了

  
  
    
  
作者:黃靖萱 2006.03.15 342
  
  
  
  
當「下流社會」的名詞在日本出現,立即引爆討論。
  
  
因為社會「向下流動」的趨勢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日
  
  
美歐出現中產漸漸消失的現象,而危機,同步暗藏台
  
  
灣。 在台灣,中產階級可支配所得遠不如1990年代的
  
  
水準,大專以上畢業生的失業率也一路攀高,社會下
  
  
沉的拉力愈來愈大,當全球社會紛紛向下流動,台灣
  
  
,能預防嗎?
  
  
  
  
  
  
嬌小的身材、精明幹練的袁曉芳(化名),在規模二百人的中小企業擔任高階主管,身上扛著七
  
  
千萬的營業額。最近兒子進了小學,袁曉芳打算在台北市大安區買間離學區近的房子。
  
  
  
  
有天,房屋仲介打電話來,要他們去看一間四十坪大的公寓。仲介在他掛上電話前,趕緊提醒了
  
  
一句,「記得帶手電筒。」
  
  
  
  
那是一間三十年的老公寓,原屋主把隔間都打掉了,也沒有水電,但一坪高達五十萬,總價達二
  
  
千萬。袁曉芳關上手電筒,心也沉到了谷底。
  
  
  
  
袁曉芳和他先生都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兩人年薪加總近二百萬,不論是從人口統計、還是收入統
  
  
計看來,他們都非常肯定自己是社會的菁英族群。但是,他們努力工作了十五年,面對三十年的
  
  
老公寓卻覺得如此遙不可及。袁曉芳不禁自問,「我還是中產階級嗎?這個社會還有中產階級嗎
  
  
?」
  
  
  
  
學歷不再保證工作機會,薪資成長被上升的物價侵蝕成負數,象徵穩定的自有住宅成為奢望的空
  
  
中樓閣,中產階級抓不到任何上升的希望,開始覺得向下流動,成為許多社會共同的痛苦。

  
  
  
  
  
  
世界的共同危機--美、日、英中產階級蒸發
  
  
  
  
美國,向來強調努力就有希望,但是最近調查卻發現,年收入兩萬五千到七萬五千美元的中等收
  
  
入人口逐年減少,但兩萬五千美元以下,和七萬五千美元以上的兩個族群都在增加,社會因中產
  
  
階級萎縮,而形成中間凹陷的「M」字型。

  
  
  
  
日本雖然貧富差距小,但是最近的熱門話題,卻是「下流社會」。根據日本內閣府調查,二十到
  
  
三十四歲的年輕族群,認為自己在社會上居於中間階層的人,十年來掉了近十個百分點;而認為
  
  
自己屬於下層階級的,卻增加一三.三%。
  
  
  
  
英國則出現「IPOD世代」(iPod generation),說的不是蘋果電腦推出的當紅「iPod」,是指年輕
  
  
一代承受沒安全感(insecure)、壓力大(pressured)、同時承擔過重的稅負(overtaxed)及高築
的債務(debt-idden)四種壓力,對人生喪失熱情。 
  
  
  
  
  
  
台灣也拉警報
  
  
可支配所得在台灣全社會中間二五%到七五%的家庭,他們所分配到的所得,在二○○一及二
  
  
二年達到近年來的低點,即使近兩年有緩步增加,但仍遠不如整個一九九年代的水準。

  
  

  
  
「現在就是生活愈來愈難,因為貧富差距不平均。我們特別惡化,中國的惡化好歹也是高經濟成
  
  
長換來的,我們沒有成長,還陪著人家這樣,說不過去,」立委暨台大財金系教授劉憶如說。
  
  
  
  
經濟成長趨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膨脹的速度。去年,受雇員工的平均薪資只有微幅成長一.三八%,但扣掉二.三%的物價成長率,大家的實質薪資其實在縮水,再加上利率負成長,財富難以累積,而房價卻在這個時候,創下歷史新高。
  
  
  
  
例如,近十年來,台北市平均房價增加二%,現在正在歷史高峰。但每戶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卻
  
  
只成長一%。而為了補填財政赤字的黑洞,政府近四年已變賣相當於九十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土
  
  
地。
  
  
  
  
三月初,對國內房市具重要指標意義的「信義聯勤俱樂部」標售案,由新光人壽以平均每坪二七
  
  
四萬多元得標,創下國內住宅地價的最高天價,預估未來房屋建成後每坪售價將突破一百萬,又
  
  
是一座豪宅,把房價帶到另一波新高點。
  
  
  
  
這一波波的豪宅,看在薪資所得階級眼中,又是多虛幻。倒因為果的景氣刺激政策,讓人民苦不
  
  
堪言。

  
  
  
  
一九八八年一波的房地產熱,是由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牽動,但在經濟成長只有四%的今天,房
  
  
價為什麼仍創下歷史新高?追根究柢,因為政府對經濟的著力點很弱。
  
  
  
  
政府期望借助房地產的活絡,帶動周邊的效應,例如鋼筋、水泥、玻璃、民生用品、家電等產業
  
  

  
  
  
  
為了製造經濟活絡的假象,從二○○○年景氣低迷開始,政府撥出低利房貸希望刺激買氣,撥出
  
  
的金額從三千兩百億到現在超過一兆元,加上銀行推出的「百分百房貸」,人人眊似買得起房子
  
  
,卻不知不覺將房價衝到一坪近三十萬。
  
  
  
  
「這二、三年外在氛圍都在鼓勵買房子,貸款利率便宜,有些人是衝動性購買,像現金卡效應,
  
  
好像不用什麼錢就可以跨過購屋門檻。等刲開始繳房貸後,才發現並不一定負擖得起,」信義房
  
  
屋協理張欣氓說,「這是一個弔詭。」
  
  
  
  
張欣民認為,應該從經濟成長來帶動房地產,個人所得增加,大家有買房換房的意願,帶動房地
  
  
產榮景,「有一個真正的基礎在支撐,現在這個有點虛。」
  
  
  
  
  
  
下一代為何痛苦
  
  
已奠定既有經濟基礎的中產階級,都有這麼強烈的壓力,原本應是「中產階級儲備軍」的大學畢
  
  
業生,則是自覺往下層流動。
  
  
  
  <
我覺得我不是中產階級,」六十八年次,出國念碩士回來已在出版社工作二年多的余佩芬說。
  
  
她回到台灣找的第一份工作薪資三萬出頭,一星期七天幾乎有做不完的工作,除了工作,幾乎沒
  
  
有社交生活,也徊少回家好好吃頓晚飯。「我父母在他們三十歲之前,就已經結婚、買了房子、
  
  
車子,我真的非常非常擔心,我根本沒辦法在三十歲時,同時擁有這些。我想我也不可能給我的
  
  
小孩,像我父母給我的這種生活,」一頭捲髮、看來總是笑嘻嘻的余佩芬,說起和上一代的比較
  
  
,她也不禁皺眉擔心。
  
  
  
  
「我得到的是更多的教育資源,父母花了二百多萬送我出國,照理要比我父母有更多的機會、更
  
  
好的發展,我也沒有不認真,也不奢侈,但為什麼就是感覺做不到?<
  
  
主因來自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潮浪下,許多開發中國家及共產國家崩解,原本的三個世界併成一
  
  
個世界,包括中國、印度的低技術、低薪資勞工大量釋出,也將台灣捲入人力供需嚴重失調的潮

  
  
流中。

  
  
  
  
其中光是電子五哥的外移,台灣至少就短缺了二十萬個以上的工作。例如華碩在大陸的雇用人數
  
  
約四萬多人,而鴻海更是超過十萬人。「台灣年輕人面對很大的壓力,因為產業出走的背後是很

  
  
多人來和他搶工作,」青輔會主委鄭麗君說。
  
  
  
  
在國內,一方面產業出走、人力需求減少,一方面大學擴張,大學畢業生過度供給,雙面夾殺大
  
  
學生的就業機會。近年大學擴張,大專以上學歷的學生,十年間從七十萬人成長到近一百三十萬

  
  
,其中碩士生的成長率接近三○○%、博士生則成長超過一五%,造成學歷泡沫化,已無法墊

  
  
高新世代的就業優勢。

  
  
  
  
一九九五年,大專以上學歷的失業人數僅有四萬六千人,二○○四年,已超過十四萬人,暴增三
  
  
倍。相較全體失業人數,大專以上學歷的失業人是在逆向攀高。
  
  
  
  
  
  
偏差價值觀橫行
  
  
在一間大型金控公司的會議室裡,擠滿了新進的保險業務員,人資主管正在台上介紹公司的制度
  
  
及業務員的福利。台下卻有一張和別人興奮表情呈對比的臉孔,他瞇著眼,自顧自的想出了神,
  
  
他此刻心裡滿是不服氣,「我為什麼會在這?再給我一點時間,我是考得上外交官的。」
  
  
  
  
事實上,他已經考了三年都沒考上。因為近年來外交人員的名額縮減,而自政治、外交系所畢業
  
  
的學生人數卻大增,錄取率從一四%,降到二○○四年只有三%。加上他在校期間的就學貸款,
  
  
緩衝還錢的期限到了,他必須儘快找到工作。
  
  
  
  
即使頂著政治學碩士的學位,二十九歲的他一時仍找不到工作,只能勉強接受一個月基本薪資二
  
  
萬五千元的工作。他的夢,開始離他遠去。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三十五歲以下的就業人口,十年來分配到的所得比例愈來愈少,從
  
  
一九九二年的四十%降到二○○四年只剩三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亮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